昆明学院关于申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的公示——高抗病高产珠芽魔芋快繁制种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

作者:科技处 时间:2021-04-30 点击数:

按照自主申报原则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提名流程,现对我校的申报项目进行公示。

() 项目名称:

高抗病高产珠芽魔芋快繁制种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

()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来源于:[1]2012.01-2012.12 昆明市东川区发展和改革局项目:高抗病魔芋新品种适应性种植示范(东发改[2012]140号),经费200万元[2]2014.07-2017.12云南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2000万枚/年高抗病高产量金魔芋种籽快繁制种和高产栽培示范 (2014HD004),经费1905万元[3]2014.12-2016.12 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优势新品种金魔芋良种繁育及快繁制种 (14C26215303260),经费60万元[4]2017.01-2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腐病菌胁迫下的魔芋抗性基因表达差异及NBS类关键基因功能鉴定 (31660426),经费39万元[5]2014.07-2016.07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优势新品种金魔芋良种繁育及快繁制种(CJ2014023,经费240万元。

主要内容:

1)调查收集21715217份珠芽魔芋资源,建成全球珠芽魔芋种类最多的种质资源圃和基因库,首次绘制了魔芋全基因组精细图谱,解析了软腐病胁迫条件下珠芽魔芋高抗品种的分子响应机制,推动了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优异种质利用和品种升级换代。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2)良种种质创新方面成果丰硕。选育出珠芽金魔芋等良种8个,明确大田栽培体系中软腐病发病率低于2%、葡甘聚糖含量高达78%、粘度高达28000mpa.s、单体球茎膨大率平均1:250,最大达到1:400 倍。从种源上根本解决了热区及中低海拔区域魔芋软腐病发病率高、产量低的产业发展瓶颈,极大拓展了魔芋栽培区域,填补了热区及中低海拔区域魔芋良种空白。云南省科技厅成果收录证书1项,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11件,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8个;(3)籽种快繁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单株魔芋扩繁倍数由传统3-6 倍扩大至300-900 倍,籽种生产周期由3-5年缩短为6个月,实现全年不休眠二次制种,解决繁殖系数低产业难题,亩均节约种苗及人工成本超过2000元。发表论文4篇,授权专利6项,成果评价鉴定1项;(4)开发了成套栽培种植及采收加工创新技术。创建了撒播式珠芽魔芋轻简种植模式,开发了栽培技术及装备23项,采收专用装备4款,魔芋加工装备26款,专用肥料3种、专用魔芋农药1种,建立珠芽魔芋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魔芋大面积种植病害发生率大幅降低,亩产提高23.3%以上。 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8件,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发布技术规程7项;(5)开拓了珠芽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首次开发了以水为介质低成本提取葡甘聚糖关键技术及无水包装技术,研发了魔芋酱、素毛肚、素海鲜、手撕牛排等32种特色仿生食品,建成了魔芋食品生产线11条,产品覆盖国内33个省(市、区)市场,远销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出版外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4篇,授权专利27件,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相关研究有力延长魔芋产业链,促进魔芋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

技术经济指标

1、建成全球珠芽魔芋种类最多的种质资源圃和基因库,首次绘制了魔芋全基因组精细图谱,解析了软腐病胁迫条件下珠芽魔芋高抗品种的分子响应机制,推动了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优异种质利用和品种升级换代。

2、良种种质创新方面成果丰硕。选育出珠芽金魔芋等良种8个,明确大田栽培体系中软腐病发病率低于2%、葡甘聚糖含量达78%高于花魔芋3%、粘度达28000mpa.s较花魔芋增加6000mpa.s,单体球茎膨大率提升15倍以上 (平均1:250)。从种源上根本解决了热区及中低海拔区域魔芋软腐病发病率高、产量低的产业发展瓶颈,极大拓展了魔芋栽培区域,填补了热区及中低海拔区域魔芋良种空白。

3、籽种快繁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单株魔芋扩繁倍数由传统3-6 倍扩大300-900 倍,籽种生产周期由3-5年缩短为6个月,实现全年不休眠二次制种,解决繁殖系数低产业难题,亩均节约种苗及人工成本超过2000元。

4、开发了成套栽培种植及采收加工创新技术。创建了撒播式珠芽魔芋轻简种植模式,开发了栽培技术及装备23项,采收专用装备4款,魔芋加工装备26款,专用肥料3种、专用魔芋农药1种,建立珠芽魔芋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魔芋大面积种植病害发生率大幅降低,亩产提高23.3%以上。

5、开拓了珠芽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了以水为介质低成本提取葡甘聚糖关键技术及无水包装技术,研发了魔芋酱、素毛肚、素海鲜、手撕牛排等32种特色仿生食品,建成了魔芋食品生产线11条,产品覆盖国内33个省(市、区)市场,远销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力延长魔芋产业链,促进魔芋产业转型升级。

6、获自主知识产权及表彰情况:成果获专利授权56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53件;获软件著作权11件、授权商标8个、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8个;出版外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9篇,发布技术规程7项。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组织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APC 2017(亚太区首届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与创新研讨会)。其中,高抗优质新品珠芽金魔芋籽种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入选2015年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成果推介,20152016连续2年获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优秀项目奖,2016年第二届云南省暨第五届中国双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7-2018绿州魔芋素食+魔芋基地荣获河源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广东省选拔赛优胜奖;高抗软腐病珠芽魔芋快繁制种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国际领先成果鉴定(云农科【201621)。成果主要完成人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双创人才南京市百名领航女企业家等人才称号。

7、推广应用情况:成果在云南、四川、江苏、广东等7省累计推广种植5.82万亩,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累计推广种植24.5万亩,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5.39亿元。为魔芋产业发展以及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多地列入精准扶贫科技惠民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98户脱贫致富,成果应用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媒体报道20余次。主要完成人于2020年获舍块乡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称号。

() 完成单位及提名单位:

昆明学院

() 提名意见及等级:

昆明学院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抗病高产珠芽魔芋快繁制种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该成果解决了魔芋产业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了珠芽魔芋快繁制种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了一批优异的抗病优质珠芽魔芋种质,极大拓宽了我国魔芋种质遗传基础,为魔芋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推广应用,这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成果成果获专利授权56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53件;获软件著作权11件、授权商标8个、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8个;出版外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9篇,发布技术规程7项。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组织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APC 2017(亚太区首届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与创新研讨会)。其中,高抗优质新品珠芽金魔芋籽种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入选2015年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成果推介,20152016连续2年获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优秀项目奖,2016年第二届云南省暨第五届中国双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7-2018绿州魔芋素食+魔芋基地荣获河源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广东省选拔赛优胜奖;高抗软腐病珠芽魔芋快繁制种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国际领先成果鉴定(云农科【201621)。成果主要完成人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双创人才南京市百名领航女企业家等人才称号。成果在云南、四川、江苏、广东等7省累计推广种植5.82万亩,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累计推广种植24.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5.39亿元。被多地列入精准扶贫科技惠民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98户脱贫致富,成果主要完成人于2020年获舍块乡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称号。

评价意见认为,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抗魔芋软腐病优质种质资源,珠芽魔芋快繁制种、提升魔芋繁殖系数的集成技术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该项成果系统完整,研究成果丰硕,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应用,符合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的条件,特提名参加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评审。

(五)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Min Yang, Huan-yu Wei, Fei-yan Huang, Wei-hua Pei, Jia-ni Liu, Yu Zhong, Wei Wei, Wen-ting Hu, Lei Yu*. First report of leaf spot on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n Yunna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20, 102:583–584.

[2] Huanyu Wei, Min Yang, Weihua Pei, Wei Wei, Feiyan Huang, Jiani Liu, Yu Zhong, Wenting Hu, Dong Ying, Hairu Chen*, Lei Yu*. First Report of 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Causing Soft Rot of Amorphophallus konjac in China. Plant Disease. 2019, 104(3):969.

[3] L. Yu, Jianrong Zhao, Jiani Liu, Xu Wu, Dingkang Wang, Shengguan Xu, G. Srzednicki*. Identification of Postharvest Pathogens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and Indoor Screening of Fungicid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2015, 5(7): 577-584.

[4] Lei Yu, Jian-rong Zhao, Xu Sheng-guang, Su Yuan, Gao Dong, George Srzednicki*. First Report on Gray Mold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in China. Plant Disease. 2014. 98(5): 692. (SCI, IF:3.12).

[5] J. R. Zhao, L. Yu, G. Srzednicki*, and C. Borompichaichartku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ibberellin on Flower-bud Differentiation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Foods for Health and Wealth, 2013: 93-99.

[6] Impaprasert R, Borompichaichartkul C, Srzednicki G, Zhao J, Yu Lei. Improving production of purified konjac glucomannan from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by multistage drying, Acta Horticulturae, 2013, 1011: 155-162.

[7] Adamiec, J., Borompichaichartkul, C., Srzednicki, G., Panket, W., Piriyapunsakul, S., and Zhao, Jianrong. Microencapsulation of Kaffir Lime Oil and Its Functional Properties. Drying Technology, 2012, 30 (9):914-920.

[8] Zhao, Jianrong, Zhang D, Zhao J P, and SrzednickiG, Kanlayanarat S, and Borompichaichar -tkul C. The Morphological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Blume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Konjac Species. Acta Horticulturae, 2010, 875 (875):501-508.

[9] Zhao Jianrong, Zhang D, Srzednicki G, Kanlayanarat S, and Borompichaichartkul C. Development of a Low-Cost and Two-Stage Technique for Production of Low Sulphur Purified Konjac Flour. International Food Research Journal, 2010, 17(4): 1113-1124.

[10] Zhao Jianrong, Donghua Z, Srzednicki G, Kanlayanarat S, and Borompichaichartkul C. A Simplified Method of Purifying Konjac Glucomannan.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37(1):345-350.

[11] Zhao Jianrong. Integrated Production of Purified Konjac Flour. 2011. Bangkok: KMUTT.

[12] Zhao Jianrong, Zhang D H, SrzednickiG, Kanlayanarat S, and Borompichaichartkul C. A sexual Reproduction of Amorphophallus bulbifer by Low-Cost Artificial-Induction Technique.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37(837):351-358.

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高抗优质新品珠芽金魔芋籽种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入选2015年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成果推介,20152016连续2年获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优秀项目奖,2016年第二届云南省暨第五届中国双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7-2018绿州魔芋素食+魔芋基地荣获河源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广东省选拔赛优胜奖;高抗软腐病珠芽魔芋快繁制种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国际领先成果鉴定(云农科【201621)

() 主要完成人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人:余磊;赵建荣;陈绍林;王仲郎;黄飞燕;刘忠思;王定康;刘佳妮;陈泽斌;陶瑞萱;魏环宇;朱文辉;李斌枝;柯建荣;温永柱;刘迎杰;张军;张瑜瑜;光映霞;魏薇;张建华;彭海;张懿宣;陈丽梅

主要完成单位:昆明学院;南京滇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绿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漯河市卫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源市绿州食品有限公司;富宁绿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红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定县兴裕食品有限公司四川芋滋源食品有限公司;耿马瑞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兰坪魔芋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神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 拟推荐提名: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公示时间:2021430日至56日。

() 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科技处反映。

() 联系电话:0871—65098047

(十一) 联系人:黄老师


昆明学院科学技术处

2021430


昆明学院科技处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University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政编码:6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