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关于申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的公示——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作者:科技处 时间:2021-05-11 点击数: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主要完成人: 徐胜光、蔡志远、施翠仙、孟军、郑凤萍、刘友林、张林、陈泽斌、陈温福、李晓华、陈义、范志伟、林丽、石安宪、赵勇、徐云、魏世杰、童江云、徐思鹏、曹艳茹、彭声静、任禛、牛燕芬、唐佐芯、白艳荣、彭银、葛涛。

主要完成单位:昆明学院,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昭通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昆明立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千州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报奖级别: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及提名单位:昆明学院。

二、项目简介:

肥料是农作物丰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碳库下降、耕地退化加剧等问题。本成果研制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以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为基础,以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创新研发为核心,以“生物炭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为产业化推广模式,以达到农业生产耕地保育、化肥减量、农产品增产提质的目标。研制出系列生物炭基肥、生物有机肥、专用控释配方肥及有机液体配方肥,并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开展了大量的减肥增效、土壤改良、连作障碍削减的试验示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促进高原湖泊农田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带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1、研究出化肥减施条件下深翻与生物炭协同消减作物连作土壤障碍的关键技术,明确了其消减作物连作土壤障碍的主要机制。技术应用在试验示范尺度上达到90%以上的烤烟重茬烟株连作病害免疫,并进一步验证了其在草莓、三七、魔芋连作障碍消减的效果。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的生物炭修复关键技术问题,开辟了生物炭在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结合生物炭制肥、酵素(酶)发酵和微生物菌剂技术,创制出作物炭基生物酶肥技术,解决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炭基生物有机肥关键技术问题。分析测试结果,炭基生物酶肥平均细菌数量达5.2亿(cfu/g),放线菌0.149亿(cfu/g),总菌落数超国标0.2亿(cfu/g)标准25倍,并超过2亿(cfu/g)国标生物菌剂标准。技术应用通过厌氧(酵素制备)结合好氧(2次好氧发酵)发酵有效解决带毒带菌的老问题,试验示范验证了其突出的抗病抑病、改土培肥、增产增收功效,并在魔芋种植上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3、依据不同作物需肥特性调整化学肥料配方,并将各原料肥与生物炭重量比50~80:20~50进行混合,再喷洒原料重量13~98‰的木醋液进行混合造粒,创制出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作物专用多功能炭醋缓释肥产品。产品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性能符合NY/T 2267NY/T 3040标准。技术应用不仅解决了生物炭包膜的经济环保技术,其木醋液所含有机酸、醛、酮、醇、酚等物质具有土壤消毒、杀菌、防虫、防腐、脱臭、刺激作物生长等多重功效。另在炭醋缓释肥技术基础上,结合硝化抑制和生物菌剂技术,创制出2个炭基缓释增效生物肥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产品。试验示范验证了这些产品突出的减肥增效、抗病抑病、增产增收功效,并有消减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突出性能。

4、依据不同作物需肥特性调整化学肥料配方,采用国内首创的植物树脂、桐油和天然矿粉包膜技术,创制出27个作物专用控释配方肥产品,产业技术示范创建了榕风控释配方肥品牌。榕风控释氮肥总氮含量≥30.0%,养分释放期45天,初期养分释放率2%(国家标准≤15%),28天累积养分释放率60%(国家标准≤80%),养分释放期的累积养分释放率为84%(国家标准80%)。其缓释性能达到《缓释肥料》(GB/T 23348-2009)标准,并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包装制品》(HJ/T 209-2005)标准。最终包膜生物分解率(180天)达39.7%,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的标准。试验示范验证了这些产品突出的无二次污染、减肥增效以及其所含桐油挥发物驱虫抑病功效,而且相关产品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5、集成环境友好型肥料科学施用技术,建构了生物炭基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技术模式,技术应用示范验证了其有巨大的消减氮磷面源污染、土壤改良培肥、控制活性氮释放的功能。成果转化2014年至今,在楚雄市桃园冶金化工园区建成产能达30万吨的环境友好型肥料生产线,生产许可证(滇XK13-001-00454);在红河建成年产能达2万吨炭基生物酶肥生产线;在昆明建成产能5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创制了“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2014年至今,环境友好型肥料累计示范面积超过260.81万亩;累计销售环境友好型肥料超过17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87亿元,新增税收477.03万元,新增利润2171.71万元,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9.13亿元。技术模式成果转化核心单位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大力推荐,覆盖了云南省 16 个州市,累计辐射示范带动面积超过6985.85万亩,亩均节本增效50/亩以上,累计实现农业节本增效35亿元以上。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4件,制定农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6项,肥料产品登记30个,受理并公开发明专利13件,出版专著2部,硕士论文1部,发表论文40篇(SCI论文13篇,EI论文5篇),形成科技研究报告2份,技术咨询报告5份,产品检验报告6份。

实施项目共获批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项,省、市创新团队项目各1项,并获批建设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平台及团队建设共获得国家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1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重要横向项目4项。其中,共有2个国家基金项目在内的11个重要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具体如下:

1)平台及团队支撑目:

2017.01-2019.12,云南省科技厅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云南省陈温福院士工作站,资助180万元,项目总经费360万元;

2017.01-2019.12,云南省教育厅工程中心建设项目“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资助90万元,项目总建设经费1456万元;

2015.01-2017.12,昆明市科技局“昆明市生物炭与作物健康栽培领域(陈温福)”院士工作站,资助50万元,项目总经费200万元;

2016.02-2019.02,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推广创新团队”,资助100万元,项目总经费200万元;

2014.07-2017.06,昆明市科技局“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推广科技创新团队”,资助20万元,项目总经费88万元;

2)已验收相关项目

2014.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烤烟连作障碍因子的发生及生物修复机制研究 (31160412) ”,经费50万,结题验收;

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水稻叶片气态氮化物挥发损失的光氮耦合生理机制研究 (31160412) ”,经费47万,已结题验收;

2016.01~2018.12,云南省科技厅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生物炭制肥与作物健康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2016IB004)”,资助100万元,项目总经费1140万元,已结题验收;

2015.1~2016.10,昆明市产业创新发展项目“滇池流域及补水区有机液体配方肥及水肥综合管理技术应用示范(2015-1-H-01049)”,资助100万元,项目总经费800万元,已结题验收;

2012.01-2014.12,云南省基础研究面上项目 “水稻叶片气态氮化物挥发损失的光氮耦合生理机制研究(2011FZ183)”,经费5万,结题验收,项目获优秀考评;

2009.01-2013.12,云南省科技富民强县计划“专用控释配方肥关键技术开发及试验示范(2009EB078)”,资助40万元,项目总经费160万元,已结题验收;

2017.03-2018.12,云南省创新基金“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推广(2017EH085)”,资助30万元,项目总经费60万元,已结题验收;

2015.08-2017.06,政府委托项目“杞麓湖流域减肥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示范工程”,资助400万元,项目总经费1178万元,已结题验收;

2005.09-2008.08,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昆科计字05K401018-2号)”,资助1065万元,项目总经费1245万元,已结题验收;

2014.01-2016.12,云南省烟草公司科技计划“楚雄州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云烟司〔2013186号)”,资助45万元,已结题验收。

2009.07-2010.12,云南省大理市等63个县()委托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设及地力评价”,资助1143.3万元,已结题验收;

3)目前在研的重要科研项目

2020.01-2022.12,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抚仙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202002AE320012)”,资助300万元,项目总经费600万元。

2017.07-2020.12,中心(站)建设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主持,主要承担单位之一的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炭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2017YFD0200800”,资助4771万元,项目总经费6771万元,在研,本年度结题验收。

2021.01-202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肥减施条件下深翻与生物炭消减烤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42067009)”,资助金额35万元,在研;

2018.01-2020.12,云南科技厅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果蔬环保酵素活性因子筛选及其促效机理研究(201801CE00018),资助金额10万元,在研,本年度结题验收;

2018.10-2020.12,云南科技厅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水溶性有机物促进白腐菌降解土壤多环芳烃的作用机理(2017FH001-042) ,资助金额10万元,在研,本年度结题验收;

2020.01-2022.12,云南科技厅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酵素-炭基肥对稻田氮素损失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202001BA 070001-180) ,资助10万元,在研;

2018.10-2020.12,企业横向委托项目“云南高原特色作物生物炭基肥研发与推广”。委托单位:昆明大蚯蚓科技有限公司。资助经费27万元,在研。

三、完成人对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情况:

1. 徐胜光,排名第一,研究员,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承担院士工作站及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主持国家基金2项(3116041241361056),省基金1项(2011FZ183),省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202002AE320012-03-02);第二承担人参与国家基金1项,省高校联合专项2项。创新研发突破水稻氮素挥发光氮耦合机制、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生物炭修复关键技术、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建立了大规模的炭基生物酶肥试验示范工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编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3件,受理并公开发明专利13件,完成指导硕士论文1部,技术咨询报告5份。

2. 蔡志远,排名第二,正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为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重要横向项目4项。研发突破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建立了30万吨的环境友好型肥料生产线,建构了“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企业标准6项,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项,参编专著1部。

3. 施翠仙,排名第三,农艺师。工作单位为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核心成员参与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参与省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科项目3项。参与横向项目1项。核心成员参加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共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企业标准4项。

4. 孟军,排名第四,教授。工作单位为沈阳农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团队、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成员,主持与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威鑫农科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炭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2017YFD0200800》,主要参与完成云南省省级项目1项,在应用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土壤培肥改良、节能减排、促钾增磷、农林废弃物炭化、肥料化利用创新理论和技术贡献突出,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制定生物炭农业行业标准2项。

5. 郑凤萍,排名第五,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核心成员参加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负责有机液体配方肥试验研究及技术推广培训,主要参与市级产业创新发展项目1项,在“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建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6. 刘友林,排名第六,研究员。工作单位为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主要承担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应用及试验评价,作为副主任编委完成专著1部。成果转化以创制以区域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及测土配方专家决策系统为技术支撑,主要负责人实施“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推广工作,模式推广覆盖云南省 16 个州市,累计示范面积超过 6000 万亩。

7. 张林,排名第七,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为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环境友好型肥料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在云南省多地开展“生物炭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试验示范及推广。

8. 陈泽斌,排名第八,副教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核心成员参加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及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工作。主持国家基金1项(42067009),参加省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202002AE 320012-03-02);第二承担人参与国家基金1项。在水稻氮素挥发光氮耦合机制、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生物炭修复关键技术、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方面贡献突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主编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1件。

9. 陈温福,排名第九,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单位为沈阳农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中心(站)参加单位负责人,代表沈阳农大作为首席指导专家参加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创新团队、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为团队开展生物炭应用技术相关研究提供总体指导。

10. 李晓华,排名第十,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组织开展生物炭系列肥料应用于耕地安全利用及农业农村部引领技术之“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示范,具体负责环境友好型肥料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11. 陈义,排名第十一,农艺师。工作单位为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核心成员参加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主要负责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制备、中试、生产线建设工作。在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作出原创性贡献。共同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企业标准6项。

12. 范志伟,排名第十二,讲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核心成员参加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及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工作。主持省高校联合专项1项(202001BA070001-180),参加省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202002AE3200 12- 03-02),参与国家基金1项,参加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生物炭修复关键技术、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具体负责炭基生物酶肥应用示范。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实验新型专利授权1件。

13. 林丽,排名第十三,讲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核心成员参加中心(站)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工作,参加国家基金3项,省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主持省高校联合专项1项。核心成员参与稻氮素挥发光氮耦合机制、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生物炭修复关键技术、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1篇,共同获得发明专利受理9项。

14. 石安宪,排名第十四,研究员。工作单位为昭通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本项目技术贡献:承担生物炭肥料及改良剂在玉米、魔芋等作物上的应用示范,负责环境友好型肥料在昭通的推广应用。

15. 赵勇,排名第十五,会计师。工作单位为昆明立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贡献:承担农林废弃生物质生物有机肥料化利用研究与推广,在昆明建成产能5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并应用推广。

16. 徐云,排名第十六,研究员。工作单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贡献:承担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在云南烟草上应用示范,建构了烟草生物炭基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技术模式,在环境友好型肥料在烟草上应用推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主要参与了“炭-气-肥联产示范工程”的实施建设。

17. 魏世杰,排名第十七,正高级农艺师。工作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具体承担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在昆明农业种植区的应用和推广。

18. 童江云,排名第十八,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为昆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对本项目技术贡献:核心成员参加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主要参与市级产业创新发展项目1项,在“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模式在昆明地区应用推广作出突出贡献。

19. 徐思鹏,排名第十九,技师。工作单位为云南千州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贡献:主要承担炭基生物酶肥试制、中试、生产线建设,在红河建成年产能达2万吨炭基生物酶肥生产线,并负责炭基生物酶肥生产销售工作。

20. 曹艳茹,排名第二十,副教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参加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负责该肥料制备需要的有益放线菌筛选,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

21. 彭声静,排名第二十一,讲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负责生物炭家庭园艺技术开发与应用,研发成果突破了生物炭轻型基质园艺栽培技术,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1项,受理公开发明专利1项。

22. 任禛,排名第二十二,副教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参加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负责该肥料制备需要的有益AMF真菌筛选,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

23.牛燕芬,排名第二十三,副教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参加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负责西双版纳水稻生物炭肥试验研究,建立了西双版纳水稻炭基生物酶肥试验示范基地。

24.唐佐芯,排名第二十三,讲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参加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负责气候、土壤肥力与作物产质量的关联性研究,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

25.白艳荣,排名第二十四,副教授。工作单位为昆明学院,对本项目技术贡献:参加炭基生物酶肥关键技术及应用,负责炭基生物酶肥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26.彭银,排名第二十五。工作单位云南新土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贡献:环境友好型肥料减肥增效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

27.葛涛, 名第二十六。工作单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对本项目技术贡献:环境友好型肥料减肥增效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

四、完成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1昆明学院。主持云南省高校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承担院士工作站及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为本成果研制提供关键的科研创新实验平台支撑和高端科技人才支持。核心单位参与总体技术思路的提出,总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参加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协调,数据汇总分析和成果总结等。创新研发发现植物吸收过多硝态氮可通过植物体层面的反硝化途径挥发损失,并首度从水稻植物体检测到反硝化菌群和反硝化酶系存在,证实作物高效利用氮素技术不仅需控制根际层面活性氮释放,还需避免作物吸收过量的活性氮;针对作物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提出了基于化肥减施条件下深翻与生物炭协同修复作物连作障碍土壤的关键技术,并阐明其主要机制,这一关键技术突破开辟了生物炭在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更为广阔应用前景;创新研发突破了生物炭基质栽培技术,结合生物炭制肥、酵素(酶)发酵和微生物菌剂技术,创制出作物炭基生物酶肥关键的农林废弃物肥料化技术,技术应用通过厌氧(酵素制备)结合好氧(2次好氧发酵)发酵有效解决带毒带菌的老问题,试验示范验证了其突出的抗病抑病、改土培肥、增产增收功效,并在魔芋种植上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2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等重大项目研发。研发突破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建构了生物炭基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技术模式,技术应用示范验证了其有巨大的减肥、增效、控污效应。建立了“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成果转化2014年至今,在楚雄市桃园冶金化工园区建成产能达30万吨的环境友好型肥料生产线,生产许可证(滇XK13-001-00454);主持环境友好型肥料示范推广工作,累计示范面积超过260.81万亩,销售环境友好型肥料超过17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87亿元,新增税收477.03万元,新增利润2171.71万元,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9.13亿元。技术模式推广覆盖云南省 16 个州市,累计辐射示范带动面积超过6985.85万亩,亩均节本增效50/亩以上,累计实现农业节本增效35亿元以上。

3. 沈阳农业大学。作为中心(站)建设参加单位,提供了中心(站)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首席指导院士专家,参加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创新团队、生物炭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建设,主持与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威鑫农科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炭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2017YFD0200800》,主要参与完成云南省省级项目1项。在应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实现碳封存、土壤培肥改良、节能减排、促钾增磷、农林废弃物炭化、肥料化利用创新理论和技术贡献突出,第一及通讯发表SCI论文6篇,制定生物炭农业标准2项。

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核心单位参加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还负责承担了有机液体配方肥试验研究及技术推广培训,在“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建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具体承担了控释配方肥、液体有机水溶配、缓释增效生物肥、炭醋缓释肥产品在云南烟草上试验示范,建构了烟草生物炭基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技术模式,并主要参与了“炭-气-肥联产示范工程”的实施建设。

5.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成果转化核心单位参与环境友好型肥料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参与环境友好型肥料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在云南省多地开展“生物炭改良+控释配方肥打底+有机液体配方肥调节”的作物健康栽培试验示范及推广。

6. 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作为成果转化核心单位,承担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应用及试验评价,完成专著1部。成果转化以创制以区域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及测土配方专家决策系统为技术支撑,以环境友好型肥料试验示范基础,以智能配肥中心、液体肥加肥服务站为纽带,在创建“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作出贡献,模式推广覆盖云南省 16 个州市,累计示范面积超过 6000 万亩。

7. 昭通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作为成果转化主要参加单位,负责“公司+智能配肥中心+加肥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的创新推广模式在昭通的应用推广,具体负责生物炭在昭通玉米、魔芋等作物上的应用示范。

8.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作为成果转化主要参加单位,负责开展生物炭系列肥料应用于耕地安全利用及农业部引领技术示范,具体负责环境友好型肥料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9. 昆明立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主要参加单位,承担农林废弃生物质生物有机肥料化利用研究与推广工作,在昆明建成产能5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并应用推广。

10. 云南千州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炭基生物酶肥试制、中试、生产线建设工作,在红河建成年产能达2万吨炭基生物酶肥生产线,并负责炭基生物酶肥生产销售工作。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4件,制定农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6项,肥料产品登记30个,受理并公开发明专利13件,出版专著2部,硕士论文1部,发表论文40篇(SCI论文13篇,EI论文5篇),形成科技研究报告2份,技术咨询报告5份,产品检验报告6份。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6年,孟军与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昆明市科技合作奖;

2016年,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推广”项目获第二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14年,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典型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昆明榕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滇池浮水植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昆明榕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公示时间:2021511日至518日。

八、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科技处反映。

九、联系电话:087165098047

十、联系人:黄老师


昆明学院科技处

2021511


昆明学院科技处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University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政编码:650214